【新京报编者案:】在本文作者看来,江峰的歌处在不上不下的尴尬状态,但他发现,正是这种“不上不下”,使汪峰在歌迷中获得了热烈的欢迎。
“看汪峰演唱会有一个麻烦,就是你无法因为担心打不到车而提前退场,因为那样你就听不到《晚安,北京》,而不听《晚安,北京》就等于没看汪峰的演出。”这是我为这篇文字预设的一个煽情的开头,但演出结束后,两个正值妙龄的女歌迷明确告诉我:“《飞得更高》比《晚安,北京》好听多了!”在我的音乐价值观被重重地冲击之余,不由得替汪峰小小地欣慰了一下。
当晚,汪峰在可以容纳2000多观众的北展剧场登场亮相,放眼四周,发现观众年龄跨度极大,既有学龄前儿童,也不缺白发老者,倒显得像我这样的“适龄”歌迷为数寥寥。于是,“现在到底是什么人在听汪峰”成为了我接下来一个小时一直在考虑的问题。
1997年,汪峰作为灵魂的鲍家街43号乐队发行了第一张专辑,2001年,汪峰签约世界五大唱片公司之一的华纳,许多老歌迷却在这个过程中放弃了他,因为他“变商业了”;新生代歌迷呢?那些对于铁杆摇滚乐迷来说不够深刻的歌词对他们而言显然太沉重了。在今年的新专辑《笑着哭》里,汪峰改变了造型,要进一步走市场路线,但他的市场在哪里?
但正当我忙着胡思乱想的时候,一首《飞得更高》让现场炸开了锅,观众们集体起立合唱,几百人冲向舞台,刚刚发到手里的纸制杯垫漫场乱飞。下半场,汪峰新歌的现场效果也相当不错,用新闻语言形容就是“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的高潮”,更实在的说法则来自我的朋友:“突然发现他那些难听的歌也变好听了。”
看着沸腾的场面,我仿佛又回到了贺兰山,在满天星光下和数万名歌迷一起高歌。而今天的确像是贺兰山的一个缩影,现场更多的是热情的观众,而不是所谓的铁杆歌迷,他们不清楚摇滚和流行的分界,打动他们的,是汪峰作品的流行性和他驾驭现场的能力。从这一点上,汪峰成功了,对于很多观众而言,他们通过汪峰接受了摇滚乐。
演唱《晚安,北京》时,汪峰迎合观众们的呼声,扔掉了那幅难看的墨镜,但在返场演唱《英雄》的时候,墨镜又重新回到了他的脸上。这副眼镜,似乎正是个写着“商业”二字的标签,摘了它歌迷们会觉得很过瘾,戴的久了,也就习惯了。
本文转载自网易娱乐2004年09月21日 18:45转发的《新京报》同名文章,作者:李志明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