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白雪的中央音乐学院恐怕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许多人能记住这个艺术殿堂的门牌号是因为从这里走出的一个扔下提琴,背起吉他的叛逆者搞的一个叫“鲍家街43号”的摇滚乐队。我就是这么着才知道鲍家街43号=中央音乐学院的,这真像是一个玩笑。那个叛逆者叫汪峰。
汪峰看起来真像个艺术家,穿黑白两色的衣服,长发中分,一丝不乱地垂在肩上,传统的黑框眼镜,厚厚的镜片,因为是远视镜,所以眼睛显得大而忧郁。如果他干了本行,不知道人们会怎么评价,现在,人们都说做摇滚的他有着Jim Morrison的诗人气质。他是一个学音乐的乖孩子,从小规矩地拉小提琴,从音乐学院附小到附中,1991年顺理成章地进入中央音乐学院,主修小提琴和中提琴。他的成绩很出色,得过一次全国第二名,到欧洲演出过,音乐学院还给他办过专场音乐会,而他却在离顶尖提琴家不远的时候,放弃了出国深造和做交响乐团首席的机会,背起吉他融入了当时刚刚繁荣的中国摇滚乐中。是因为他太忠实于自己的心灵,不愿意走别人认为是正确的路吧,正如他在《我希望》中唱的:“我希望一辈子不停地唱着摇滚,因为像我这样的穷孩子还能做什么?
1994年(日历姐注:应为1993年11月)鲍家街43号乐队正式成立。主唱、节奏吉他:汪峰(并担任几乎全部的词曲创作);主音吉他:龙隆;贝司:王磊;键盘:杜咏;鼓手:单小帆(日历姐注:文中这个阵容并非初始阵容,后加入的王磊、单小帆也不是央音学生)。5个从鲍家街43 号中央音乐学院走出的年轻人组成了一支“高学历”的摇滚乐队,被称为“摇滚的贵族”。
我不准备在这里把他们做过什么从头到尾写一遍,反正写来写去都是抄别人没什么意思。知道他们一直很本分地过着穷日子,一直很努力地做着音乐就够了。他们拒绝海外唱片公司,只是演出、教学生,赚很少的钱。
中国的摇滚圈子很不正常,似乎你干了摇滚就得过那种生活:泡酒吧、吸毒、玩女人,你做的音乐旋律就必须得混乱,得很吵,歌词里就得带上脏字,表演的时候就得喊,就得砸东西,谁做的是稍微顺耳的东西就会被圈内和乐迷们骂是“皈依流行”。汪峰和他的乐队不是这样,他主张美感是音乐的一个很重要的元素,艺术不能太过偏重思想藐视形式,应该想办法用最完美的形式去表达思想。他是冷静而客观的,他说:“如果蔡国庆的专辑买了几十万张而你的只卖了一千张,那不代表蔡国庆庸俗,只能说明你的无能。”所以他的音乐大气恢宏,唯美动听,用“贵族”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他也不像其他人那样“生活”,他说虽然干这行有很多接触异性的机会,但他觉得没劲,自己是一个想和一个人“天长地久”的人,他说他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看书,很少去酒吧,去了也不会呆多久,他说他的梦想是他的音乐能正式得到承认,有一天能回到母校开音乐会…………
晚安,北京
1997年,鲍家街43号乐队与京文唱片公司签约,推出首张专辑《鲍家街43号》,其中《晚安北京》引起轰动。
“经过许多年,许多幻想,我们购买着梦和灵魂。变化将大脑洗炼殆尽,价格昂贵的虚无,日复一日的眼泪,填满了这世界上最优秀的心脏。尊敬的孔子先生,此刻你的手指指向何方?我们躺在柔软的坐垫上,听着“天王”的恋歌,窗外是精疲力尽的未来。所有这一切意味着人生将是一个玩笑,应该真实地生活,还是去幻想?” ——————汪峰
《晚安北京》
《晚安北京》使鲍家街崛起,这是汪峰乃至整个中国摇滚乐坛的顶尖之作,是难以超越的一个顶峰,成为鲍家街每场演出的必备曲目。
整首歌用乐器营造了那样一种氛围,隐约传来的声音有点像钟声,有点像急促的脚步声,闭上眼睛,看到一个灯火辉煌的京城夜被冲刷在雨中。汪峰沙哑单极富磁性的歌声就在这个空间里荡气回肠,有一种酒喝不醉的侠气。歌词不过分美丽也不过分颓废,用真实的语言描述着孤独的城市和城市中孤独的自我,如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震撼人心。
汪峰还有一个愿望,就是将他创作的小说《晚安北京》拍成电影,可如果这样,会不会把这首完美的歌曲从现在的地位拉到世俗中去?
《我真的需要》
真实冷静地描述生活,是汪峰作品的基调。这是专辑中收录的第一首作品,你的耳朵首先接触到的就是这首以调侃的说唱方式来表现生活状态的《我真的需要》。“我真的需要”,是一个灵魂发自内心的呐喊,是一个渴望美好生活的生命对爱的呼唤。
《小鸟》
《小鸟》,鲍家街43号乐队代表作品之二。在这里,汪峰的声音像只小鸟似的飞在云端。他本来就是一只小鸟,他理想主义,渴望自由,所以才会碰上现实的铜墙铁壁,所以才会受伤,但他依然高飞,不放弃心中的希望。他们是一群可爱的人,放弃了人们认为理所当然的生活方式,为了坚持心中的真理,就算受伤,也要做一只飞翔的小鸟。如果他们签约海外,或到处走穴,或加入乱七八糟的摇滚拼盘,或像零点那样学着揣摩大众的口味,他们会有钱得多,“成功”得多,但他们不。
《李建国》
走在大街上,与你擦肩而过的每个人都可能是一个李建国,这首歌更像是一幅市井素描,每一笔一划都很到位。汪峰虽然愤世嫉俗,但他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无所谓好坏,不像朴树那样把“隔壁老张”骂得狗血喷头。批判不是他的唯一,他也为普通人歌唱。我们所有的人都会从自己身上找到李建国的影子,我们听了这首歌,都会无可奈何地轻轻一笑。汪峰厚厚的镜片下隐藏着一双如此锐利的眼睛,他透视着自己,透视着周围,看穿了整个世界。
《追梦》
这首歌充满了梦幻与唯美的色彩,是整张唱片中最重旋律的一首,没有深厚的音乐功底是做不出这样的东西来的。他们用乐器,用有些沧桑有些缥缈的编曲将自己对理想主义乌托邦式的信仰发挥得淋漓尽致,少了摇滚乐的强硬,却充满了不回头的勇气。
《点亮火焰》
《点亮火焰》是鲍家街早期的作品,也是唯一的一首爱情歌曲。那时汪峰不愿过多接触爱情,也许正是因为这样,他的爱情歌曲才跟大街上泛滥的那种大不一样,他不是面无表情地堆砌风花雪月,而是炽烈的热情。从歌曲编配到演唱方式都表达着一种强烈的无助感,像是从深渊下面对爱情发出的呐喊,正是这样的呐喊才是真切的,只有这样才能刺痛人。听这首歌,会产生一种内心火焰爆发的感觉,要燃烧的欲望怎么也压不下。
风暴来临
1999年,鲍家街43号乐队推出第二张专辑《鲍家街43号2》。这张唱片延续了第一张的风格,依然蕴含深厚的人文精神,依然是那种很大气很美的摇滚乐,每首歌中间依然有着大段的精彩solo,但终究没能擦出《晚安北京》那样的。
《错误》
听说汪峰对“玄学”有一定的研究,从这里面这些表述人生的意向里可以看出他身上弥漫着的宗教气息。他不只在一首歌中表达“我的全部人生只是一个玩笑”的理念,有一种看破红尘,超然世外的感觉。
这首歌旋律简单流畅,更接近流行乐的表达方式而并非摇滚,虽然一个一个对人生的比喻有的有些牵强堆砌之感,但已经足以震撼人心了。“我全部的人生只是一次失去”不过是像吹口哨一样轻轻唱出的,却让听者像是被石头狠狠地砸了一下,这不是悲观,而是超脱,计较生命中的那些小小的得失有什么用呢?反正很快一切都会消失。当你融进茫茫宇宙,你才会意识到你的可笑,因为你如此在意的一生不过是无尽的生命旅途中的一个瞬间。
《我会在这儿等你》
像上一张一样,鲍家街依然不谈爱情,这是唯一的一首爱情歌曲,但也像上一张的《点亮火焰》一样,不爱则已,爱起来必然让人深深地感动。当年天津电台的节目“中国歌曲榜”用这首歌的高潮部分作jingle,还不知这首歌来龙去脉的我就被这句“如果你要离去就请记住我依然爱你,如果你要回来我会在这儿等你……”紧紧抓住了。这首歌流行元素很多,恐怕会受到圈内人的批判,但音乐只要能带给人听觉上的美感,心灵上的荡涤,何苦区分什么摇滚还是流行呢?我们不应批判凝聚着作者心血的作品而仅仅是因为它的“流行”。如果你要离去就请记住我依然爱你,如果你要回来我会在这儿等你。没有比这更真诚的誓言了。
《风暴来临》
愤世嫉俗,批判现代化的城市生活,表达自己在其中的无可奈何已经成为鲍家街43号固定下来的最有代表性的风格。上一张《小鸟》、《我没该做什么》、《没有人要我》……还有这张的《游戏》、《瓦解》、《失败者》、《街道》、《你有没有听见我在哭泣》都是表达这样的思想,占去很大的篇幅。在汪峰的眼中,这是一个被投入金钱搅拌机的时代,金钱购买了人们的梦想和灵魂,而他依然渴望梦想,渴望自由,冷静地注视着这一切,这些歌得到了很多与他同时代的青年人们的共鸣。这首《风暴来临》的编配也是可圈可点,我不懂音乐,这样也好,起码不会像别人那样说这首歌抄袭了谁谁谁的风格。我从中感到山雨欲来的气势,卷进他的世界,这还不够吗?
《明天》
《明天》,一首充满了爱与和平的散文诗。说到对爱与和平的渴望,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the Beatles了,鲍家街43号的确是一支受Beatles影响很深的乐队,而Beatles的那种追求爱与自由的精神,正是应该被永远发扬光大的。谁说摇滚乐就得骂街来着?
再次燃烧
由于乐队成员的音乐理想不同,鲍家街43号乐队在还没完成与京文唱片公司三张唱片的合约时便宣告解散。2001年,汪峰以个人身份加盟华纳唱片公司并推出个人专辑《花火》,旋律感更加流畅,人文精神继续。
“经过幻想,经过反抗,经过眼泪和欢笑,经过血腥覆盖着的永恒,我不再相信过去的一切,我只相信爱,她让我感到存在,她给我战胜恐惧的力量,虽然我知道我永远也不会明白她到底是什么,但是只有爱可以挽救我,因为生命就是这样,一切都会流走……”————汪峰
《花火》
《花火》的创意来源于日本名导北野武的同名电影,日语中的汉字“花火”是烟火的意思,汪峰在这里赋予它的含义是:花在火中燃烧。在这里他开始运用象征主义,而不再是直白地勾勒生活。现实是如此残酷,要么妥协,要么毁灭,不如干脆做一朵投入火中的野花,被烧成灰烬,或者涅磐,重生。
《迷鹿》
这首歌刚出来时,我连续听了四个小时,城市的生活没有空间,所以我深深迷恋虚无中的旷野。长达6分22秒,歌词就那么几句,但不会让人觉得厌倦,在一个无边无垠的荒野中,天是灰的,思绪可以尽情奔跑,所有的痛苦都能得到发泄,感觉不在人间,忘记一切,飘在风中。歌词从头到尾都是纯粹的意象,像抽象画一样不具体表达思想,并且给人带来一种强烈的视觉刺激,在听觉与视觉的双重刺激下,让人不得不去思考生命的意义。汪峰成熟了,他更像是一个诗人了。
《美丽世界的孤儿》
曲子是汪峰18岁那年做的,重新填词,献给专辑出版之时刚刚自杀的筠子,那时他们分手还没有多久。筠子的死不是因为高晓松,是因为汪峰,我一直这么认为(日历姐注:可惜手握遗书的筠子母亲发公开信否定了作者一厢情愿的猜测)……反正圈子里的是是非非不应去过问“别哭,我亲爱的人,我想我们会一起死去……”这样的思念至少值得我们为之动容。
歌词让人感觉温暖,感到有希望,不管怎样,我们都不会被这个世界抛弃。
《青春》
《青春》,它来自心灵,汪峰带着淡淡的哀伤强调着青春易逝。生命像一条河,在我们不知不觉中,一切都流走了,他描述着这样一种状态。以前筠子也唱过这首歌,但感觉编配的校园气息太重,筠子也注重炫技而忽略了精神层面的东西。汪峰的重新演绎就不同了。
2002年底,汪峰发行第四张唱片《爱是一颗幸福的子弹》,他沧桑的声音很认真,很认真地歌颂这爱情,这大概跟他新的爱情有关吧。温暖过,也失望过。后来,他成了“华纳军团”中一个最不起眼的小丑,穿梭在娱乐节目、演唱会的暖场环节中。后来,关于他的“抄袭”问题引发了不小的讨论(日历姐的看法)。去年他换车了,年底,他和他的姑娘领证了。半个月以前他的新歌出来,叫《飞得更高》,是对《小鸟》的一次自我重复,可是我发现自己已经喜欢不起来了……
他在真实生活还是幻想的抉择中终于选择了真实生活,最终也卷进了金钱搅拌机,他不再是个穷孩子,他成功了。如果他在真实生活的同时还能不放弃幻想,那么他没有选错。
本文转载自搜狐音乐2006年02月27日19:27 发布的同名文章, 作者:迷鹿。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