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都没有写东西的欲望,也很忙。
从主打《存在》开始,就很喜欢这张专辑,这种叩问是我很久都没有的了,让我开始想我的生活,我不麻木不麻木。我一直告诉自己不要麻木,就算见的悲剧多了也不要麻木。但是到了北京之后我发现我越来越麻木,看到一切都无动于衷还以为我终于成熟,但是这都是自欺欺人的,我最终还是麻木了,麻木在了2011所有荒谬的悲剧里。
《向阳花》&《爸爸》,都让我想起我的爸爸,他没对我说过那么温暖的话,他一直都只是问我,还有没有钱,身体怎么样,和同学关系怎么样。这么多年了,我和他的关系一直很微妙,这个假期让我觉得,他是个好人,可是是个47岁了还没成熟的好人,他就像是长了白发的泰迪熊,永远微笑着,但是没有担当。这么多年我以他为反面教材,这么多年我挑男友的标准,总结起来也就是“和我老爸相反”。我发现说着说着就会说到我的心路历程,说到曾经,我就像个橘子,总是得把自己掰成一瓣一瓣的。
《一百万吨的信念》&《上千个黎明》&《大桥上》,最击中我的是《大桥上》,这不算是典型的汪氏励志,甚至是很苍凉,没有《光明》那么让人振奋,不能让人有回到高三每天盯着倒计时牌盯着笔记本扉页上写给自己的食指的《相信未来》的感觉,但是只有在经历了那些让人绝望的事情之后,才能说出真正的“励志”。这次不是肯定的说“可我相信光明就在远方”,这次是“我猜想黑夜总会过去”,说是认命也好说是无奈也罢,这种感觉更符合现在的中国,不是吗?我们没有关于未来的信息,摸着石头过河,看着黑暗的没有月亮没有星星的夜晚,我们自嘲的说这是黎明前的黑夜,但是谁又知道这黑夜还有多长?我们只能“我猜想,这黑夜总会过去,光明总会在不远的地方,上苍请让我再坚强一点,当我将要倒下在这无靠无依的大桥上”。《一百万吨的信念》,这是说给这个2011所有的悲剧所有的荒谬的,动车、地铁、校车,还有所有的让我们无可奈何的二代们。好人都在挖煤倒土。这不是什么狭隘,对这个CD的社会说不,是一种勇气,在公众面前说,更是一种勇敢,他做到了。《上千个黎明》,很抢耳朵的歌,但是我不是很喜欢,我可以理解汪峰把它放在CD-A的第一首的位子上,就好像我可以理解为什么《勇敢的心》是演唱会的第一首歌。对我而言,《上千个黎明》只是个听了就忘没什么印象的歌,说欢快,却让人想家,说深刻,却又那么轻盈,也许这是一种很容易被公众接受的风格。
接下来说说非主打但是我非常喜欢的歌
《流浪》,我的最爱。这首歌的风格很许巍,非常许巍,背着吉他去流浪。但是唯一不同的地方是,许巍真的去流浪了,汪峰还在原地想着如果可以抛开枷锁就明天去流浪,结果还是“多少人走着却困在原地”。而这也就是击中我的地方。可以说每个人都有一颗去流浪的文艺的心,但是又有多少人真的敢抛开这一切背起吉他和行囊流浪去西藏?!人们喜欢看那些流浪的电影,为的是满足自己不能流浪的空虚内心,就好像很多女人都喜欢《末路狂花》因为现实中不可能这样把男人踩在脚下,于是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很多歌手开始唱《流浪》,许巍是真的有这颗洒脱的心,很多其他的人也就是无病呻吟的媚俗,满足小资青年们的文艺范,和星巴克没什么两样。可是汪峰的这首歌是给人揭开伤口的。你丫的不是想去流浪么?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流浪很美好是吧?“如果我能够选择,我要挣脱这满身的枷锁,如果我可以飞翔,我要展翅飞翔在光明的远方”,这就是现实,先把你的老婆孩子安顿好,攒了足够的钱,买了人身保险意外伤害险再买个财产保险,甚至把棺材本都存好了,再想着你的流浪的梦吧,王石可以去爬山可以去哈佛上学,因为他有万科,你有么?你只有没还完的贷款只有没存够的孩子的大学学费只有要钱治病的老妈妈,你还想去流浪么?现实就是这样,流浪什么的就在梦里玩哇就成了,闹钟响了就乖乖爬起来像孙子一样的挣钱。汪峰用很民谣的曲子,用很低调优雅的词告诉我们的是这个CD的事实,蛋疼?但是没办法。
《等待》,舞曲。有很人说这首歌很像《在雨中》,那么好吧,风格上说我第一反应居然是周董的《红磨坊》,前奏部分有点像。看了歌词觉得很有《等待戈多》的感觉,我们一直在等待着什么,我们以为等待的东西到了我们的生活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究竟我们在等什么呢?我们也不知道,我们只知道只有等待了我们才能得到一种救赎,可是这种等待真的有意义吗?“红旗仍在飘扬着,我们的面庞那么苍老”,没什么变化的生活,唯一变化的是我们苍老了。要想改变,等待是没有用的,要主动去改变,但是怎么主动?在一切都固化的年代怎么改变?我们不知道,所以我们仍在等待。
《地心》,《离骚》一般的作品。歌词很大气,这是我的第一感觉,接下来的感觉是,这不是给一个女人的,这是隐喻版的《我爱你中国》,所以我把它当成《离骚》一样的作品。我知道这很夸张了,就允许我稍微花痴一下吧。“你充满了我的辽阔心底,像深冬的雪般铺天满地”,我最喜欢的一句。我用我残损的手掌抚摸着这大地。
《抵押灵魂》,直接的质问。这次不是叩问了,而是质问,像是《一百万吨的信念》一样,质问着这依旧CD的世界到底怎么了,我们的灵魂都抵押出去了换取了房子车子票子马子孩子,然后呢?我们什么时候能为了自己活一回?我们的道德感存在感都没了,都抵押了,换的那些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东西,我们还很自豪的把这叫做“成熟”。
《有些是我们永远无法左右》,风格转变,也可以说是回归。还记得那首《没有人要我》么?或者那首《just like blues》,这种干嚎的感觉很不错,就是怕太费嗓子。最后的一声嚎叫,痛快!有些事我们永远无法左右,就好像我们没办法左右爱的人的心思,或者左右我们为了生存而做的事,“用一种无助无奈去惩罚另一种无助”,这可能还是我们做过的唯一正确的事,除了用一声cao来表达对自己的鄙视我们什么也做不了,出卖朋友出卖家人,我们无法左右自己的人生了,在这条河里沉沉浮浮,不由自主,物理上说,物体上浮还是下沉,取决于液体的密度还有自身的体积,有些事情我们永远无法左右。
《爱你的方式》,少有的真正的温暖。《多么完美的生活》从表面上看也挺温暖的,但是反讽的力量是无穷的,欢快的曲调下面是双冰冷审视的眼睛,快乐的八十年代青年只是个掩饰。但是《爱你的方式》是真正让我嘴角上翘好几天的歌,爱,就疯狂,就纯粹。爱不一定要在一起,但是一定要纯粹的爱过,才不算白活。
《雨天的回忆》,敏感。这首歌是专辑的最后一首歌,我也把它放到最后这个不起眼的角落。关于这个不能细说的秘密我们都懂的,但是我非常佩服他敢说出来,那段历史总会曝光的,现在私底下暗流涌动,只希望汪峰不要在公开场合唱,保护自己很重要。
写这篇文的原因还有一个,一个同学的状态“我想这个世界上永远都需要一些中年愤青吧,唱一些愤世嫉俗的,受中二少年们追捧的,实则无关痛痒的歌。当年的绿日如此,现在的汪峰亦然。对他的新专辑很失望,狭隘,那份坦荡哪去了?不过绿日的这张美国白痴还是很不错的,至少被当年的我奉为神作。或许现在听鲍伯迪伦,亨利萨尔瓦多的我,心境已经变了”。有感而发。观点不同也没什么,他不喜欢新专辑,我倒是很喜欢。说狭隘也好,说坦荡也罢,我更喜欢的是汪峰现在的这种“隐忍的愤怒”的状态。可能说他成熟了吧,我喜欢这种安全的愤怒的状态,保持愤怒我不麻木,但是我要保持在警戒线以内,触碰警戒线我们自己不做也就不要要求汪峰去做,谁要是真要求他在哪首歌里明着说“TAM”那他就自己举着个牌子到长安街上转悠去,不出三步肯定被架走!谁都是有父母妻儿的,自己安全了喊喊号子,让别人出头,一般人干不出这事。现在的他更多的是把自己的悲愤掩藏在华丽丽的歌词后面,那些第一眼看没什么的歌词,仔细品味,别有洞天。他不是挣了钱就安逸了,他的愤怒隐藏在爱情后面,隐藏在民谣曲风后面,隐藏在华丽歌词后面,更安全。我喜欢这些暗喻,这些隐喻。
有同学问我为什么听摇滚,我说要保持愤怒,她要我解释我也解释不清楚,就是一种不麻木的状态,保持愤怒是为了保持希望,爱之深恨之切,如果有一天我对这些CD的事都没有了愤怒,说明我已经麻木了,我不爱这个我国家了,到那个时候我才是真正失掉了自己。
说了太多了,MS第一次写这么长。。。
本文来自网友@不当包子要打狗的濯焰霰雪 于2011-11-27 13:02:53发布的同名新浪博客文章。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