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 WordPress.com 設計專業網站
立即開始使用

转载 | 年已经过完了,你的“自循环”恢复设置了吗?

周末早上醒来,怎么会被一种很浓重的“孤独感”包围?

有可能是昨天中午眯了午觉,导致晚上睡眠质量不佳;也有可能是看昨天晚上的电影,受到了些刺激,《海边的曼彻斯特》,我形容有“冰冻的哀伤”,特别是那句台词在这里不是鸡汤,也不是正向假积极的能量——“每个人都有放下去的过去,也有释怀不了的过往”。

也有可能是开年,工作之繁累,整个人尚未进入状态,昨天差不多看了6遍,汪峰做客“鲁豫大咖秀”的节目听打实录,有几处看到心里,好像老汪第一次对着屏幕说自己的“中年危机”,大意是:我一想再过20年,自己已经六七十岁了,不能再很好的照顾孩子们,帮她们解决些麻烦,就特么觉得太可怕了。

还有一段跟子怡在生活中的日常表述:咱俩的年龄差不多10岁这个差距,好像我比你先老,到了一定岁数就不能照顾你了,得你照顾我了……

我们都在惧怕年老,七老八十对于我们来说,绝对足够有杀伤力,有时候看看周围的老人,真叫人绝望。我一直觉得我们迟早会被一种叫做“孤独”的东西吓破了胆,那是敏感的人年轻时候就给自己埋下的“祸根”,也是每个成年人最明确的寻常感受。

看完了《未来简史》,我似乎明白了“人的感受也是自我塑造和虚构的”,只要刺激到脑中的正确部位,我们的那些感受就会扑涌而至,所以这种“孤独的感受”是我们欲望的缺需吗?

我不惊异于汪峰这般所谓的“中年危机”,类似的表述,我好像从30岁就不停地抒发,往下聊的是,我是如何赞同他的“攻克之方”,在访谈中他提到一种“自循环”,听上去有点儿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按照习惯,我先去搜索了这个词条,答案与他讲述的相差万里。

没有那么神秘,所谓的“自循环”就是按照自己的节律、时间刻度,形成自己的运转,比如这段时间,早上8点起床开始写歌,一直写到午饭或中午1点半,然后2点去公司开会,4点结束了去看孩子,6点和家人或朋友吃晚饭,9点打打麻将后回家看个电影……

每天都是如此循环,你都能想像到,可能会比较枯燥,我却能闻到一丝乐趣,因为我也是不管每天多晚睡,一准儿是早上8点54分醒来,8点57喝着第一杯咖啡,想想今天的计划。

我想的只是计划,汪峰想到的是目标,我们都知道“目标管理”的重要性有多大,实现一个“小目标”,让我们自然觉得欢快,而执行过程中不断坚定自己的心念,明确的“向前”意识也是快慰之所在,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叫“要么爱爱,要么跑步”,意思是做爱和跑步都分泌大量的多巴胺和内啡肽,而这些是导致我们快乐的因子,现在想来,那些匠人和创业者实现目标的过程,也是同理。

看过很多艺术家的传记,也跟别人交谈过那谁谁放浪不羁、浪漫多情、嗜酒如命、才华横溢等等,却忽略了人家的自循环和目标管理,要么早上5点开始写作,要么晚上9点开始画画,要么禅修都是以10年作为单位数计。

我们不能无限夸大艺术家都有满身的“责任感”吧,我宁愿看作是“自循环”,也就是所谓的自律,关于自律的枯燥,是大多数人能感受到的,而自律的乐趣,却不都通往意义。

对于“天赋说”,汪峰认同的比例是:我觉得天赋,只占一个人所有能力的20%;同样的问题我问过吉他大师李延亮,他是相反的认知:天赋占到80%。仅从这两个人这一方面的认知,反映出来的常态是:汪峰一直很勤奋很拼,李延亮练琴像是玩儿。

但相同之处也必须一致的是,他们都有自己一套的“自循环”体系,严谨的规划,对目标管理的坚决,和实施之后马上切换到“下一个任务”的意识。

我熟悉的汪峰每个创作年(每两年中的一年)都会自行启动四个月左右的“专辑创作期”,这让我们听起来有点儿像“闲扯淡没事儿常立志”的人干的事儿,但每个“专辑创作期”却是他最疯狂看似无理智的时段,那个咬着手指的小孩子变得诡异多端,经常带我们去干些荒唐的事儿,开着劳斯莱斯去南城路边吃烤串儿,去日本逛街买衣服街拍,在高铁上吃个德州扒鸡……

2017一开年,汪峰告诉我,他的第12张专辑的作品已经写完了,大概几十首歌的备选,现在开始准备编曲,这段时间要听3万多个音色,正在忙活家里设备的完善。

同时期,也就是在写新专辑作品的这四个月,他的第二个互联网产品“碎乐”开始内测上线,目前形成的局面,你也看到了。

同时期,还是在写新专辑作品和创办“碎乐”的这四个月,又是他在这几年中陪家人最多的一段时期,这你也在各大网站的“头条”中看到了。

回到本文伊始,我想说的是,周末我也往往会花掉些时间“思考人生”,每个人都无法彻底解决“孤独”的问题,也不能阻止“老弱力衰”的状况,特别是“怕老”而不断引发的恐惧,所以我不如充分借鉴一下老汪的“自循环”,这不是什么新的理念,也只是我在些“互联网背书”和“故事营销”中看到的些关键字节:高效 执行力 时间管理 目标管理…..

以每一天为单位,开始设置你的“自循环”吧,至于最后有没有什么“结果”,到时候再问,我知道你会最终导出了什么意义,来对应这种“形式感”。

嘿嘿,这也是个乐趣。


作者:董鹏。著名广播节目主持人,全国联播节目《红牛能量音乐》《说唱三千里》,私人播客《奇妙的南瓜》。曾著小说《活着就是折腾》等,汪峰的老朋友。

廣告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由 WordPress.com 建置的網站.

向上 ↑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