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 WordPress.com 設計專業網站
立即開始使用

品歌 | 晚安 北京

1995年,24岁的汪峰还是离开了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也离开了家。

两年前,1993年的冬天。临近零下10度的天气。汪峰骑着自行车,带着自己创作的歌曲的小样,给人听。别人听了都说不错。就是没有人出钱。在许多人眼,做摇滚唯一的结果,就像人生唯一的结果。死亡。

迷茫,无边的挫折感。

两年后汪峰才知道两年前的挫折不过小菜一碟。他开始真正独立而痛苦地直面社会和现实。

虽说从前有被父亲从海军大院的家里赶出来,在街头或朋友家流浪几天的经历,但现在日子更苦了。住在没有暖气的地下室,脸盆里的水能结成冰,有时靠方便面充饥。演出完分到手的钱只有300、 400块,甚至要靠抹着眼泪心疼儿子的母亲偷偷塞的钱当补贴,一些日子才能维持。

青春也因残缺不全才如此蛊惑人心,那些玻璃般脆弱的青春梦幻总在最快乐的时候应声折断,没能逃过狰狞青春早已铺设好的陷阱,那么的骄横跋扈。那么的软弱无力。

1996年,25岁。青春,一个温暖的字眼,却落了个秋的残酷下场。因为辞掉了工作。与家人的矛盾也越激化。

那是汪峰生命中难忘的一天。

觉得闷。春季不应当感觉闷的,汪峰的心情不在春季,他透支到了秋季甚至冬季。像他提前透支了他这个年龄不应该有的经历和领悟。

走,走到建国门桥上。黄昏,面南背北。脚下的车像洪流涌动,周围的楼群混沌伤感,似乎挡去了汪峰寻觅的视线。不真实。像幻觉。甚至穿越了时空,回到了不知何时的曾经。情景。角度。完全一样。 汪峰彻底懵了。绝望。伤感。感动。迷茫。一瞬间急涌而来,晚安。 北京。 晚安。 北京。这四个字突然在他脑海里狂闪不止。

一年前的预感。 得到了应验。 所有的悬空在这一瞬间都找到了重心。 汪峰慌乱得不知所措。回家狂写。 可惜狂喜的心情吞没了他的灵感,写了五个小时。他什么也写不出来。

扛到凌晨。 依然亢奋而焦灼。 写不出来。 早上九点。 一个激灵醒来。 阳光明媚。 词曲一共用了一个半小时,汪峰写完了这首歌。 而且自此从未改动。

这首歌就是《晚安 北京》。


一年后的1997年,鲍家街43号乐队的第一张专辑《鲍家街43号》发行了,《晚安 北京》成了专辑的主打之一,也是专辑的一颗重磅炸弹,引起轰动。

《晚安 北京》使鲍家街43号乐队崛起,这是汪峰乃至整个中国摇滚乐坛的顶尖之作。24年过去了,这首歌依旧是中国摇滚几乎难以超越的一个顶峰。

有人说,汪峰在《晚安 北京》里用“国产压路机”、“街上乞讨的男孩”、“路边破碎的轮胎”、“世事煮沸的肉汤”等意象唱出了那个世纪末整个社会的浮躁和对社会中遭遇坎坷的感叹,而这也奠定了汪峰日后讽刺社会作品的基调。汪峰,从来都是会说道“人情世故”的,他也一直是站在尘世中的。

有人说,《晚安 北京》是汪峰为这个时代写下的安魂曲,也有人说,《晚安 北京》唱出了一个荒谬的时代,也唱出了一个时代的迷茫。

早年的歌迷这么说:“整首歌用乐器营造了那样一种氛围,隐约传来的声音有点像钟声,有点像急促的脚步声,闭上眼睛,看到一个灯火辉煌的京城夜被冲刷在雨中。汪峰沙哑但极富磁性的歌声就在这个空间里荡气回肠,有一种酒喝不醉的侠气。歌词不过分美丽也不过分颓废,用真实的语言描述着孤独的城市和城市中孤独的自我,如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震撼人心。”

三、四年前有歌迷这么说(如下图):

这些歌迷的感受多多少少说出了日历姐无法言表的心情,相信也是很多被这首歌感染的听者的一些感悟。

在《鲍家街43号》专辑的封面,汪峰写下这样一段话:

“经过许多年,许多幻想,我们购买着梦和灵魂。变化将大脑洗炼殆尽,价格昂贵的虚无,日复一日的眼泪,填满了这世界上最优秀的心脏。尊敬的孔子先生,此刻你的手指指向何方?我们躺在柔软的坐垫上,听着“天王”的恋歌,窗外是精疲力尽的未来。所有这一切意味着人生将是一个玩笑,应该真实地生活,还是去幻想?”


《晚安 北京》一直是汪峰演唱会的返场曲目。但是与其它那些汪峰创作的经典作品不同的是,《存在》《春天里》《你是我心爱的姑娘》《北京北京》《飞得更高》等作品经常出现在各种晚会和选秀节目上,并被屡屡翻唱。而《晚安 北京》却几乎没有公开出现在任何主流晚会或综艺节目上,也鲜有歌手去翻唱。

确实,《晚安 北京》整首歌的深度、高度与娱乐是格格不入的。

2016年《中国好声音》改名《中国新歌声》,汪峰继续坐在导师椅上。这一年,这首很多人不敢挑战的《晚安 北京》终于现身于中国的综艺音乐节目。

乐评人邓柯当时是这样详述《晚安 北京》这首歌的:

“《晚安北京》是我最喜欢的汪峰的作品之一,而且相比起题材及风格相似的《北京北京》,《晚安》的立意和表达手法都要更高级一些。给大家简单拆解一下:

结构上:《晚安》并不是常见的AB段式结构,你完全划分不出主副歌段——它直接在段内实现起承转合情绪爆发,而不是用一个段落铺垫情绪后进入下一个段落爆发。歌曲在一个段落内完成一个情绪闭环然后重新反复这个段落形成推进,但反复后的段落又进行了变型:第一个段落有五句(「晚安北京」是第四句,额外加了一句「晚安 所有未眠的人们」),本就不太符合听众习惯。而此段在第二遍反复时,额外再加了一句「晚安 所有孤独的人们」(可以视为对第五句的反复),所以整段长度又变成了六句,这也不是常见的做法(连长度都不一样何谈对仗)。

再说和声。第一段的和声为:Gm9 – Dm/A – Gm9 – Dm/A – Cm/G – Dm/A – Am – Dm – Am – Dm (一句两个和弦)。一方面,前三句的低音全部是 G 和 A,句尾和声都是转位六和弦,和声连接和旋律共同构建的调式感有些模糊,介乎于 g 小调和 d 小调之间(换句话说,旋律第一个音唱 si 还是唱 mi 都能唱),而且从听感上更接近于前者,但经过第三句的过度,到第四句  Am – Dm 形成了自然小调的终止式(也就是原位属和弦连接原位主和弦),明确了调式感,也就是 d 小调。在一个段落里,调式(也就是和声连接)不稳定,而且和声本身也不稳定(Gm9 和弦内部存在不协和音程)。

这首歌的乐句结构以及和声色彩都使用了(即便在摇滚乐里也算是)不太寻常的写法,而且段落和调式都处在一个不稳定的状态,而从听感上直接接收到这种时间(段落)和空间(音程、调式)的不稳定感的我们,会本能地产生一种焦虑——是的,这就是这首歌想表达的东西。而它在艺术上的高级,或者说巧妙之处在于,在于这首歌的文本部分和音乐(听感)部分的形态,同时支持了这个主题,并且分别呈现出了形态美感。

而这也就是为什么这首歌听起来那么的压抑、神经质,带有一种从心底涌上的痛苦与悲悯感。这种感觉绝不仅仅来自于歌词文本,去掉歌词,音乐也同样传达了这样的信息,只不过文字把它描绘得更具象而直接。”


就像20年前的《花火》一样,24年前的《晚安 北京》,因为当年制作的各方面条件都有限,对于歌曲想表达的宏大场景,技术有所不能及。如今时代进步了,音乐理念和制作条件也更好了,是时候重新演绎《晚安 北京》了。

注:文章第一部分有关《晚安 北京》的创作背景的描述,主要来自《评论 | 逆着青春逆光的汪峰 我们一样生来孤独》,同时补充了汪峰曾在访谈里讲述的内容。

廣告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由 WordPress.com 建置的網站.

向上 ↑

%d 位部落客按了讚: